首 页
园馆介绍
园馆简介
单位荣誉
员工风采
园馆资讯
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视频精选
特色活动
党建专栏
党建活动
政策法规
志愿服务
陈列研究
基本陈列
理论研究
文物精品
公共服务
参观指南
纪念品展区
烈士褒扬
实景VR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园馆资讯
>
工作动态
《老兵宣讲》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宣讲人:邹芬
发布日期:2022-09-08 作者:余乔 阅读 次
为进一步强化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引领,全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各级组建了“老兵宣讲团”“老兵宣讲队”,深入开展“老兵永远跟党走——老兵宣讲”实践活动,围绕强化政治意识、开展国防教育、培塑文明新风、激励创新有为等重点内容,以“老兵”身份、从“老兵”视角、用“老兵”语言,广泛宣讲党的百年奋斗成就、强军兴军伟大实践和退役军人建功新时代的故事,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从即日起,本栏目将陆续推出黄冈市“老兵宣讲团”成员精彩宣讲视频,敬请关注。
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
宣讲人:邹芬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兵战友们,大家好!
我叫邹芬,是湖北红安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的一名讲解员。我2005年入伍参军,成为武警8720部队的一名战士。从部队退伍后我选择了烈士褒扬的这份工作,在2009年进入黄麻纪念园讲解员队伍,从事讲解工作已经13年。
一直以来,我时刻牢记肩负的光荣使命,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勇担使命,积极作为,发挥了传承文化,传播精神,传递力量的重要作用。作为党史教育的主阵地,我们黄麻纪念园成为学习党史的网红打卡地,平均每天有近6000人次的党员干部和游客前来学习参观。而作为全国妇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巾帼志愿示范宣讲员队伍中的一员,我每天要讲解十几场,有时候到最后嗓子都说不出话来。尽管如此,我从来没有过退缩的想法,一直以来支撑我前进的就是一股子信念:就是要用心用情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积极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发扬志愿者精神,下沉到社区,尽心尽力的为大家提供服务!此外,结合新形势,我还采用线上云宣讲加线下进社区等活动,让党史的声音,传得更远,传得更广,让尽可能多的人感悟红色精神,汲取前进力量!
红安是一块承载着无数传奇,被鲜血染红的土地。
1927年11月13日,中国共产党在红安这块红色的土地上领导了著名的黄麻起义,红安人民以“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的英雄气概,以“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威武雄壮的英雄赞歌。在革命战争年代,全县有14万优秀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登记在册的烈士为22552名。
在这块土地上,走出了三支红军部队,孕育了两位国家主席,造就了61位开国将军和一大批骁勇善战的高级将领,他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华英杰,是从红安这块土地上走出、并在中国革命战争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中百炼成钢的一代军中名将。
他们不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为国家建立了不朽功勋,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依然初心不改,严以律己,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和影响着后人,为党和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刘福胜将军,1914年出生于红安县华家河镇方刘家冲村一户贫困农民家庭。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从他参加革命的那天起,就一心跟党走,一心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老将军离休后,一刻也没闲着,经常关心家乡的建设,牵挂烈士的后代,特别重视家乡孩子读书问题。
大山里的天黑得早,每到夜晚村子就一片漆黑,一些读书的孩子就守在柴油灯下看书做作业,刘将军看到心里非常难受,他多方奔走,四处寻求,又出钱,又找人,想方设法为家乡安上了电灯,让山村的夜晚不再黑暗。看到孩子们都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学习,刘将军十分欣慰。
恶劣的读书的环境又让老将军感到揪心的痛。他向村干部建议换个地方为孩子们建一所像样的学校。建一所学校,谈何容易,资金哪里来?刘福胜将军带头,全村人人捐款,个个集资,不到一个星期,就收到捐款1万多元。但相对于建校所需,这只是杯水车薪。刘将军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身体有恙,带着村干部四处“化缘”。他对孩子的关爱,对教育事业的赤诚感动了红安县有关部门,县政府特批两万元,教育部门也将方刘冲村小学列入改造计划,拨出专款支持。
方刘冲村新小学在村民的期盼中终于在垮子西头的山岗上动工了,但是将军却病倒了,紧急送到武汉住院治疗。虽然人在医院,但将军的心却还在家乡,还在学校。病情稍有好转,他就打电话询问建校事宜,并反复叮嘱,一定要建成百年大业,为子孙后代留下一所好学校!学校孩子们听说刘爷爷帮他们建新学校,高兴得欢呼雀跃,称刘将军为“我们的好爷爷”。
1994年年底,一出院的刘福胜将军就急匆匆地赶回家乡,一下车,就来到建校工地,看到热火朝天的建校工地,将军欣慰地说:“明年孩子们就可以在新教室里上课了!”话音刚落,将军忽感身体不适,待到医生赶来时,81岁高龄的老将军已溘然长逝。噩耗传来,乡亲们都伤心不已,他们说,将军是为家乡操劳累死的呀!学校孩子们更是悲痛欲绝,一个个都喊着“我们的好爷爷”,泪水朦胧了孩子们的双眼,心中涌起的是对老人的思念。
1994年的最后一天,是将军魂归故里的日子。方刘冲的村民,将刘将军安葬在学校对面的山坡上,让他背对青山,面朝学校,让他天天听着孩子们的读书声,看着孩子们茁壮成长。
为了永远缅怀将军的功绩,1995年春,教学楼完工后,方刘冲小学改名为福胜小学。从此,每年的清明节,福胜小学的师生们都要给将军扫墓,从福胜小学走出去的学生,每次回乡第一件事就是祭拜将军,许多听说将军故事的人也纷纷从四面八方前来缅怀将军。
刘福胜将军一直坚持着为了孩子们的前途光景作出英勇的奉献,只因为他深知着后代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不能让残酷的生活止步于此。他一生都在效忠于党,忠于人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艰苦奋斗,积极工作,诚恳坦白,联系群众,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为革命事业贡献了一生,生动诠释了“为民务实”四个字,展现了一位将军的奉献与担当,这种一心为民的朴实情怀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思考,贯彻和落实。
方和明,解甲归田的红军团长。他是红安七里坪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时期历任通讯员、营长、团参谋长、团长等职,参加过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和长征,随红四方面军长征翻越雪山、三过草地。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连长、旅后勤科科长、营长等职。身经大小战斗200余次,7次负重伤,15次立功受奖。1949年,方和明自愿回乡当农民,带领乡亲们扎实苦干30年,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又屡立新功,被传为佳话。
新中国刚刚成立,解甲归田方和明回到了柳林村。“和明回来了!”消息传遍了山村,乡亲纷纷聚到方家的茅屋,问长问短。“和明,回来就好。”方家老叔问他:“一去20多年,在部队上当了几大大官啦?”“老叔,告诉您老吧,那年有72个同乡一起参加红军。有71位战友都牺牲了,而我是唯一的幸存者。我活着,是战友们用鲜血和生命把我保存下来的,不然就没有我今天的方和明。他们永远是红军战士,我也永远是红军战士。”乡亲很不理解。老叔又问:“你是老革命,还有一身伤痛,如今是共产党的天下,你该享福得照顾。”“老叔,我是党员,出门打仗是革命,回乡种田也是革命。想想那牺牲的71个同乡,我么能享清福呢?我身上有伤痛,但不能给国家添麻烦。我回家种田,不除掉家乡的穷根,么对得起烈士们哟!”方和明吐露心声。“和明,老红军回来种田,划不来哟。”“我做细伢卖长工,现在回来为家乡劳动,有什么划不来的?再说无数为新中国牺牲的烈士,他们划不划得来呢?”
党和国家给予方和明英模和劳模的表彰以及荣誉。1960年出席全国民兵先进分子代表大会,他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民兵先进工作者称号,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但方和明还是方和明,一个回乡当农民的红军团长,一个承诺乡亲建设家乡的共产党员。
1986年11月,红军团长、农民劳动模范方和明病逝于红安,穷尽一生谱写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红军团长回乡当农民,脚板踩在泥巴里,汗水洒在田野上。方和明有一段留给后人的话语:“我是长工出身,我要闹革命;我是共产党党员;我是一名红军战士,要兑现对乡亲的承诺;我方和明做一辈子农民,不改初心。”
在红安,这样的红色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他们的岗位在变,身份在变,但不变的是他们对党的“绝对忠诚”。革命战争年代,他们为国家勇奋战斗,不怕牺牲;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为人民谋发展,有功不骄;部队转业退休后,他们为家乡做贡献,深藏功名。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不忘初心”、什么是“淡泊名利”、什么是“共产党员的本色”。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
今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作为退役军人的我们,一定要牢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我们更应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筑牢信仰之基,勇担时代使命,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闭窗口]
上一篇:
黄麻纪念园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活动
下一篇:
一场迟到了79年的“团聚”
版权所有©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管理处 2006-2011
鄂ICP备11006662号-1 地址:湖北省红安县陵园大道1号
电话:0713--5242316 传真:0713-5249879
建议使用:1440*900以上分辨率,IE9.0以上版本浏览器